万书屋 > 穿越小说 > 鲍鹏山新说《水浒》 > 第三章 正确战术之一:重视敌人
    百度搜索 鲍鹏山新说《水浒》  或 鲍鹏山新说《水浒》 本站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如果说,此前武松的自信、自大、自负,开口闭口都是“不怕”,是战略上藐视敌人;那么,当那只害了三二十条大汉性命的吊睛白额模样极其恐怖的大虫随着一阵狂风猛然出现在他的面前时,他表现的,就是对对手的极度重视。

    孔子曾经和子路讨论过什么是真正的勇敢。有趣的是,孔子就用一个人面对老虎时的行为来说明。有一次,子路提醒孔子:“您老人家不要总是夸奖颜回这样的文弱书生。要是上战场打仗,还得靠像我子路这样勇敢的人。”

    孔子说:“赤手空拳打老虎,没有船只趟河,死了都不知后悔的莽撞人,我不和他在一起。我需要的是遇事知道害怕而且谨慎小心,善于谋划并且最终能把事情做成的人。”

    在孔子看来,临事而惧,不但不会损害英雄形象,恰恰是真正勇者的行为和心理。前文一再说武松“怕”,不是要说武松胆怯,武松窝囊,武松不够英勇,恰恰是说,这才是真实的英雄,而且是真正的英雄。

    真正的英雄,往往需要真正的对手,面对真正的有实力的对手,心存敬畏,心存戒;tt..t惧,小心应对,恰恰是英雄的必备素质。

    此时,景阳冈上,日薄西山之时,武松面对的,就是一个真正的有实力的对手。一个让三二十个大汉丧命的对手。

    武松会如何对待呢?

    首先bbr藏书网;/abbr,正如孔子所说的,临事而惧。

    当那个大虫又饥又渴,把两只爪在地下略按一按,和身望上一扑,从半空里撺将下来时,武松被那一惊,酒都做冷汗出了。

    一身冷汗,证明武松真的很怕,没有一点轻视对手,粗心大意。

    有了这份临事而惧的心态,接下来就是:好谋而成。

    面对又饥又渴、来势汹汹的恶虎,武松既没有落荒而逃,手足无措,也没有贸然出击,仓猝以对。

    他的战术是:先退避三舍。

    第一退:当大虫扑过来时,武松一闪,闪在大虫背后。

    第二退:当大虫把前爪搭在地下,把腰胯一掀,掀将起来时,武松又一闪,躲在一边。

    第三退:当大虫把铁棒似的虎尾倒竖起来,猛然一扫时,武松又闪在一边。

    这是武松打虎的第一阶段:躲闪。

    大虫拿人,只是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没抓住人时,气性先自没了一半。

    此时,武松知道,面对强大的来犯之敌,先行退让,待其疲惫,寻其破绽,再行进攻,是兵法的重要原则之一。

    面对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武松只用了一招:躲闪。

    却非常管用,不仅化解了老虎的汹汹攻势,而且,消耗了老虎的气力,更重要的是,长了自己的志气,灭了老虎的威风。

    现在,轮到武松出手了。

    那大虫再吼了一声,又转过身来,武松双手轮起哨棒,尽平生气力,从半空劈将下来。

    听听得一声响——不是打在老虎身上的响,而是打得树枝折断响和簌簌的树叶响。

    原来他太慌了,打在树枝上。

    不仅没打着老虎,反而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得一半在手里。

    这根哨棒,武松从柴进庄上出来,就一直带在身边,作者时时提到它,我们以为最后定当靠它打虎。我们以为作者如此郑重其事、时时提醒我们注意的这个道具,这次终于闪亮出棒,一击致命,没想到却是这个结局,令我们的期待大受挫折。这也是作者制造悬念和曲折的文学手法之一。

    这是一个意外,平添波澜,这是家的家数,故意惊吓读者。

    而且,让我们看得出,武松直到现在,还是十分紧张,动作虽然勇猛,却有些变形。

    更重要的是,武松经此一个挫折,有没有慌神?

    应该说,前面他三次躲闪,就是在寻找出手的机会,机会来了,尽平生气力,试图给对方致命一击,却失手了,不但没有打着老虎,自己反而没有了哨棒,真的变成了孔子所批评的暴虎——;bdi;/bdi赤手空拳打虎了。

    这是一次严重的心理考验。这样严重的挫折会极大地打击人的信心。

    这是武松打虎的第二阶段:棒打。

    那大虫咆哮,性发起来,翻身又是一扑,扑将过来。

    武松猛然一跳,却退了十步远。

    一跳,就是十步远,这是吓坏了的表现,是刚刚出手又失手之后,一时之间的仓惶应对。

    但是,武松很快就控制住了自己的情绪。

    扑过来的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迅即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揪 4f4f.quot; 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只 5927.quot; 大虫急要挣扎,早没了气力。被武松尽气力纳定,那里肯放半点儿松宽。bbr..;/abbr

    腾不出手来的武松只好用脚,他把脚望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这是武松打bbr;/abbr虎的第三阶段:脚踢。

    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坑。这倒恰恰帮了武松的忙,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被武松折腾得没了气力。

    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这是武松打虎的第四阶段:拳打。

    武松放了手,来松树边寻那打折的棒橛,拿在手里,只怕大虫不死,用棒橛又打了一回。

    上面我们说到,这根哨棒,武松动静不离身。可是在我们期待它大打出手时,它却折断了,此时,我们已经忘了它时,作者偏偏又让它出来,让它终于有所用场。

    这是武松打虎的第五阶段:打死。

    经过躲闪,棒打,脚踢,拳打,最后,终于打死。

    我们前面说,武松对虎,不想打,不敢打,也不会打。只因为他好面子,好自负,好逞能,逼得自己没了退路,只好打了。

    打了,也就真的打死了。

    逞英雄,也就真的成了英雄。

    世界上的好多事,往往也就是这样。

    武松打死老虎之后,受到了阳谷县知县的抬举,做了阳谷县都头。上官见爱,乡里闻名。一个逃犯,摇身一变,成了县刑警队的大队长。武松心中好不得意,连本要回清河县去看望哥哥的事都暂时抛在脑后了。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老子也说,福兮,祸之所伏。刚刚杀了一只虎的武松,不久又要大开杀戒,这回他杀的,却是人了。杀虎让他从逃犯变成都头,而接下来的杀人,又让他从都头变成了囚犯。

    这是怎么回事呢?

    百度搜索 鲍鹏山新说《水浒》  或 鲍鹏山新说《水浒》 本站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