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屋 > 穿越小说 > 传统下的独白 > 十九 张天师可以歇歇了!
    百度搜索 传统下的独白  或 传统下的独白 本站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六月十四号的台北《征信新闻》上,有这么一条消息:

    延续道教传统·张天师请立嗣

    〔本报讯〕由江西来到台湾现在台湾设立天师府的张天师六十三代孙,近曾向内政部申请立嗣,以便延续道教的命脉与张天师的烟火。

    据内政部的一位官员说:张天师第六十二代孙,系大陆撤退来台后,政府为体恤其忠贞.曾自主管宗教业务的内政部,每年编列二万四千元的预算,作为天师府的津贴费用,五年以前,增加为每年三万六千元,去岁再增加为四万人千元--月支四千元所台币。

    但由于张天师六十二代孙迄今尚乏子嗣,而其本人年事已高,为延续道教命脉及继承天师烟火计,势须立嗣,故天师六十二代孙,呈文内政部,准其收养子嗣,内政部对其所请,已做慎重考虑。

    看了这条消息,我不能再忍耐了!我必须要说:张天师可以歇歇了!不但张天师可以歇歇了,其他一切拿百姓钱、吃祖宗饭的人--不管他是孔子之裔也好。曾子之后也罢--都可以歇歇了!

    我说张天师可以歇歇,并不是说他不必立子嗣、延烟火,他自己生不出儿子,想找个别人的儿子过继,这是他的自由,我不能干涉,就如同他要登坛作法、炼汞烧丹,我不能干涉一样。但是他为了过继个儿子,竟要政府移转预算,用老百姓的税捐来延续他们那quot;一道青烟quot;,这就未免得寸进尺了!因为张天师六十三代以来,一直是老子生儿子,儿子生孙子,生生不息的,很少quot;及身而绝quot;的前例,故向历朝各代的政府讨便宜,政府慎于传统,没有话说;但是这回就说不过去了,过继别人的儿子,照我们现代的法理,显然已经没有quot;血缘quot;的关系,显然已失掉了他们血液里的quot;道性quot;,显然不该再拿政府每月四千块的干薪,显然不值得内政部quot;慎重考虑quot;了!

    张天师的这次史无前例的quot;申请quot;.引起我一点探源的兴趣,我翻开历史书,一下子便查到三个张天师:

    一、张鲁--《后汉书)刘焉传:quot;(张)鲁,……祖父陵,顺帝时客于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符书,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谓之米贼。陵传子衡,衡传于鲁,鲁遂自号师君。quot;

    二、张修--《三国志)魏书张鲁传注:quot;(张)修为五斗米道,……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为常,故号曰五斗米师,实无益于治病,但为淫妄……quot;

    三、张角--(后汉书)皇甫嵩传:quot;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咒说,以疗病。quot;

    由此可见,一开始,道教的老祖宗就出了双胞案或三胞案,也许是四胞案,反正不管是几胞案,杀杀砍砍做做密医以后,最后总算定于一尊了。

    张天师既然逐渐确定,自然要附会出个体面的祖宗来。首先他们抬出来老子,可是老子姓quot;李quot;,是我们本家,只适合做祖师爷,不适合做祖宗。于是他们向上追,直追到历史上第一个姓quot;张quot;的大名人--张良(子房),算是认了亲。所以宋人陈元静在《汉天师家传》里指出:

    真人讳道陵,……留侯子房八世孙也。光彩的祖宗既然发掘出来,泽及子孙的局面自然就此宏开。宏开的场面起初并不太好,因为闹了派系。马端临《文献通拷》经籍考中就谈到:

    道家之术,杂而多端。……盖清净一说也;炼养一说也;服食又一说也;符策又一说也;经典科教又一说也。这些派系林立的分歧,最后总算好转,慢慢的,他们洗掉了quot;黄巾贼quot;的于系,偷来了周易老庄的心法,形成了quot;丹鼎派quot;和quot;符箓派quot;。在两晋南北朝时代,势力逐渐膨胀,开始朝上流社会里钻。赵翼《陔余丛考》记quot;张真人quot;中说:

    魏晋以来,但私相传授,而未尊于朝廷。世说注郗愔与弟昙奉天师道,此人间奉道教之始也。

    过了不久,所谓quot;嵩山道士quot;寇谦之出来了,他居然打动了北魏太武帝和大臣崔浩,君臣二人乃如赵翼所说:

    迎致谦之弟子,起天师道场于平城东南,……此朝廷崇道教之始也。

    这下子老道们可抖了!他们一下子得君行quot;道quot;,浩浩荡荡,打垮了所有的佛教,烧光了所有的寺庙,活埋了百分之八十的和尚,为张天师奠定了空前的威严(四四六)。这种威严在三百年后笼罩在一个皇帝身上,那就是藏书网;/a杨贵妃的负心郎唐明皇。

    唐明皇在中国文化上送了两个划时代的礼物:第一、他弘扬了平剧,给梨园子弟开创了先河;第二;cite..;/cite、他册赠了张天师,使quot;汉天师子孙嗣真教quot;,明定了道教教主的世袭,称他们为quot;太师quot;。在这里,张家的天师们又占了我们李家老子的便宜,因为唐代的皇帝姓李,老子也姓李,老子又被道教抬来做祖师爷,所以,李家的皇帝对张家的教主自然另眼看待。果然,一世纪后,唐武宗补足了quot;三武之祸quot;(八四五).让张天师的师徒们来了一次绝后的表演--拆淖了四万个佛庙,强迫二十六万个和尚和尼姑还俗。三十九年后(八八四),唐值宗封张天师为quot;三天扶教大法师quot;。于是,张天师名至实归地迈进了宋朝。

    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一○一六),找到了信州道士张正随,比唐朝进一步的予以优待--开始封号了,赐为quot;真静先生quot;,不但给他立授箓院及上清观,并且还不必纳税。随着又来了一个quot;老道迷quot;的皇帝--宋徽宗,他在崇宁二年(一一○三)赐了张天师的后人张继先为quot;虚静先生quot;,不但宋徽宗对这位quot;虚静先生quot;很着迷,连后宫的仕女们对他也迷透了。这位quot;虚静先生quot;是第三十代的张天师,他唯一对不起他祖宗的是他竟没结婚,使三十代的嫡派传统及身而绝!所以只好找个族人来接香火。当然了,他当时并没像今天的六十三张天师一样的quot;呈文内政部,准其收养子嗣quot;,他大概也不敢这样做,因为即使在专制时代,也有些特立独行的好汉们,挺身出来,指斥张天师quot;袭封quot;的不对,使张天师们有所畏惧。例如在清人王棠《知新录》中,就提到宋朝的一位林太守,曾把张天师关在牢里,然后向皇帝上奏说:quot;其祖乃汉(黄中)贼,不宜使子孙袭封。quot;朱熹还特别称道这件事,可见在民智未开的古代,毕竟还有明白人!

    接着又到了元朝,在元世祖至元十三年(一二七六),赐第三十六代张宗演为quot;灵应冲和真人quot;.最初只给三品,再升到一品,冠盖京华,非常神气。美中不足的是,;/aquot;张天师quot;的称呼,还只限于民间俗称,并未法定。历来的帝王只肯用quot;真人quot;、quot;太师quot;、quot;先生quot;等名称,甚至到了明朝,朱元璋还曾公开责问民间俗称quot;天师quot;的不当,认为quot;至尊者天,岂有quot;师quot;也?quot;所以只肯给第四十二代的张正常一个二品,称做quot;正一嗣教真人quot;。从此张天师开始走下坡路,但是还是常到京师来走动。明朝神宗万历年间,北京闹了旱灾,皇上叫张天师作法求雨,求了一阵,可是雨还是不来,张天师非常难为情,皇上也不开心,只好把他请回江西龙虎山老家去。到了清朝,张天师的声望便不行了,高宗乾隆十二年(一七四七),索性改二品为五品,削减预算啦!不但削减预算,皇帝也不许张天师朝觐了,也不赐宴了,最后还把给张天师的银图章要了回去,对张天师小气透了!幸亏在十九年后,张天师又表演了一次求雨,算他造化,居然下雨了,皇帝一高兴,又把他升到了三品。可是到了仁宗嘉庆二十四年(一八一九),又降回到五品,打入冷宫,听任他们去搞符箓祈禳了!

    于是,可怜的张天师,开始潦倒了!他们的服食导引、斋醮科仪……一切一切都引不起皇帝的兴趣和重视了!到了民国成立,张天师更是被遗忘了!天师所享的特权,也愈来愈少了!他似乎颇为怀念那帝王时代的日子,所以民国六年,张勋复辟的消息一传来,张天师便赶紧兼程就道,quot;晋京讨封quot;。倒霉的是,他还未得到好处,复辟就失败了。七月十号,在丰台地方,跟封建余孽雷震春、梁敦彦、张镇芳等一起被讨逆军抓起来,饱受一阵虚惊。

    流年不利的张天师,只好又回到了民间,被民间奉为祈雨大师。在二十三年(一九三四)七月二十号的上海《新闻报》上,我们还可以看到那年上海天旱时,沪上名流王一亭等的奉请张天师来quot;登坛斋祷quot;。那时的张天师,若回想到当年他的列祖列宗们披黄巾的流风和烧佛殿的余韵,他真要感慨系之了!

    大陆撤退来台的张天师是第六十三代的张天师,他到台湾后,据前面《徽信新闻》的报道:quot;政府为体恤其忠贞,曾由主管国宗教业务的内政部,每年编列……预算,作为天师府的津贴费用,……月支四千元新台币。quot;

    内政部主管单位这个举动,是我最不能了解的。因为我丝毫不认为国库里的钱,有这样quot;月支quot;的必要,这个举动明明是开时代的倒车:

    第一、所谓quot;张天师quot;,是连专制帝王都不屑承认的名目,可是民主时代的内政部却糊里糊涂的承认了;

    第二、所谓quot;天师府quot;,是连专制时代的帝王都不准设立的quot;府quot;,可是民主时代的内政部却莫名其妙的设立了;

    第三、所谓quot;体恤其忠贞quot;,试问大陆来台的同胞谁的quot;忠贞quot;不值得quot;体恤quot;?拿另外的quot;忠贞quot;的同胞的;sa..;/sa税捐来。quot;体恤quot;另外quot;忠贞quot;的教主,这是什么逻辑?

    第四、所谓quot;预算quot;、quot;津贴quot;,不管是占总预算里多么微小的一部分,也不能乱编乱给。在开明的现代化的民主政治里。没有理由用国库的钱来养一个宗教偶像,quot;宪法quot;第十三条中明定quot;人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quot;,但却没有明定quot;人民有赡养教主的义务quot;。

    第五、张天师quot;天quot;生其材,必有其用,他也有独立的人格,他该有自力谋生的能力与职业。自力谋生之余,登坛作法,炼汞烧丹,克绍祖裘,广被群生,都随他的便。总之,他不该打着祖传的招牌,四体不勤,白吃白喝。

    上面五个理由之中的每一个,都足以证明内政部quot;月支四千元quot;的举动是一个愚昧的、落伍的、开时代倒车的举动。并且, 8fd9.quot; 这也不是爱护天师保障宗教的好法子!这种quot;津贴法quot;,是藐视六十三代天师的人格,是看轻这个曾经盛极一时的宗教!

    并且,更值得考虑的是,内政部主管单位这种举动,乃是违背了quot;国民革命的历史传统quot;。主管单位的先生们何不读读历史,查查民国十六年北伐时,国民革命军到江西后革去张天师位号的那一进步措施,那是何等开明、何等现代化的气象?那时候谁会想到,二十年下来,内政部竟跑到台湾,在同一quot;天师问题quot;上,开了这么大的倒车!这不是违背quot;国民革命的历史传统quot;是什么?

    这个quot;天;s99lib?;/s师问题quot;乍看起来,是一个芝麻大的小问题,是个每年四万八千块预算的小问题,但是它所引伸出来的意义却并不小。因为在模式上,它是与quot;孔圣问题quot;、quot;孟子问题quot;、quot;曾子问题quot;、quot;活佛问题quot;等完完一样的--完一样的一个花公家钱、吃祖宗饭的问题。

    试看quot;孔圣问题quot;。试问孔德成的quot;大成至圣先师奉把官府quot;每年花了我们老百姓多少钱?试问孔夫子可敬,要quot;高山仰止,景行行止quot;,难道还要敬他的子孙不成?敬他的子孙也罢,可是一敬要敬到他的七十六代重重重重孙子的孙子,这就未免有点那个吧?敬也可以,可是没有理由不让他自食其力,没有理由让他白吃祖宗饭,没有理由让老百姓们来分担他祖宗牌位的重量和牌位下的这位又白又胖的重孙子!在某些职务上(保管四库书除外),孔德成先生有独立谋生的能力,并且有维持quot;大成至圣先师奉把官府quot;的能力,他何苦来抓住这份quot;津贴quot;不放?台大教授、师大教授、国大代表、总统府资政。故宫中央博物院联合管理处主任委员,这些荣于华衷的职务难道还不够他的?他又何苦来再沾祖宗的光?沾个不停?孔德成先生之有今日,依他自己后天努力固然很多,但是靠他祖宗先生荫庇也委实不少,孔夫子说得好:

    于quot;止quot;,知其所quot;止quot;,可以人而不如鸟乎?孔德成先生若能想想他老祖宗的话,他该知道他可以quot;知止quot;了,他似乎该和张天师一样,也可以歇歇了!

    我妄想有那么一天,中国的国土上再也没有靠祖宗吃饭的人。穿过一个学历史的人的透视,我不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妄想。历史上,多少quot;父死子荫quot;的类似局面,如今倒了;多少quot;传宗接代quot;的世袭皇朝,如今也倒了。历史的事实可以证明,任何quot;万事一系quot;的美梦到头来都将归于一场迷梦。在迷梦未醒之前,时代的倒车,回光的返照,只能显示靠祖宗吃饭者的悲哀--那没有独立人格的悲哀!

    一九六三年六月十十八日

    (后记)这篇文章原登在《文星》六十九期(一九六三年七月一日台北出版)。关于张天师在明清以来失宠的情形,有两段小文献:

    一、清人王世祯《池北偶谈》卷二:

    〔明穆宗〕隆庆中,江西守臣言:quot;张氏职名赐印,不载典制,宜永裁革。quot;诏革去quot;真人quot;之号,以为上清观提点。〔神宗〕万历初,复之。相沿至今,无厘正者,使与衍圣公,公然位列何哉?

    二、清人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

    张真人于〔清仁宗〕嘉庆十年(一八0五)入觐。时值亢旱,命之求雨,不验,镌级。先是上意革除道教,因每岁端阳,大内各宫殿正梁,均有黄绮朱符,乃真人遣神将所悬;其尤异者五月初一子正,各殿皆悬符,不知其从何而来,至初五日亥正,则俱杳矣!有此灵迹,遂贬而不革。祷雨不应,盖不敢违天也!

    百度搜索 传统下的独白  或 传统下的独白 本站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