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屋 > 穿越小说 > 郎咸平说对了吗 > 郎教授说整合产业链可以拯救中国经济
    百度搜索 郎咸平说对了吗  或 郎咸平说对了吗 本站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提示:郎教授说的整合产业链拯救中国经济是不靠谱的,因为各位已经知道,中国的实体经济危机是由于对这些产品的总需求的减少导致的,主要是欧美人的需求锐减。如果总需求没有变化,所谓整合产业链增强企业竞争力,只不过是A企业竞争赢了,把B企业的市场份额侵占了,从宏观上看不会有任何改观。

    郎教授专门出了一本书就叫做《谁在拯救中国经济》,这本书最终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中国要有“第四驾马车”——产业链高效整合才能真正拉动中国经济,才能拯救中国经济。事实上,这个观点我在郎教授的另一本书《金融超限战》就已经读到了。这个产业链理论不是别的什么东西,正是好几年前郎教授就已经提出的所谓“6+1”理论,也就是在本书第五章中说到的那个东西。

    郎教授说整合产业链以拯救中国经济,确切地说是针对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世界经济危机而言的,也就是2008年和2009年,由于出口大减,中国经济面临困局。《金融超限战》第五章标题为“中国要如何救市(一):通过产业链整合提高利润,以供给创造需求”。郎教授是怎么说的呢?首先他的大方向是没错的,认清了中国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民营企业,而民营企业才是中国经济的主心骨,用郎教授的话说,占中国经济总量70%的民营经济雇用了90%的劳动力,也就是国90%的劳动者都是靠民营经济实现就业的。郎教授指出救中国经济应该是救民营经济,而不应该拿4万亿仍然花在基建工程上。

    那么政府应该怎么救民营经济呢?郎教授搬出了几年前发明的产业链理论,按照郎教授的观点,“6+1”里面“6”是最赚钱的,所以政府就应该帮助企业整合产业链,使得企业能在“6”里面赚到更多的钱。

    郎教授仍然举了几年前的那个例子,“我们东莞玩具工厂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它的出厂价大概是1美元,2008年的利润是多少?如果不是负的话,也应该是0。所以,如果我们拿4万亿人民币资金去直接帮助这些制造企业来制造芭比娃娃的话,他们制造得再多,利润都是接近于0,所以我不是建议政府直接帮助制造企业。要怎么做,请想一想,这1美元的芭比娃娃卖到美国的售销终端——沃尔玛的零售价是多少钱?10美元。10美元减掉1美元的9美元就是通过整个大物流环节产生的,即它是由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终端零售等六大物流环节所创造出来的。”

    接着郎教授举了几个例子用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方说2008年经济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晋江和汕头这两个地方的企业却仍然表现不错,郎教授解释说,是因为这两个地方的品牌企业都做好了“6+1”的整合,“不是简单的品牌效应,而是他们除了‘1’的制造之外,这些公司还有产品设计部门,而且还有众多的终端零售点,这就是‘6+1’其中的一个环节。当然从产品设计走;bdo;/bdo到终端零售还有其他的几个物流的环节……表面上看起来这些企业都是知名企业,实际上这些企业成长率还不错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掌握了‘6+1’的整条产业链。虽然‘1’的制造利润很低,接近于0,但是通过整个大物流六大块的环节,让这个企业非常有利可图。所以平均下来,整个公司的效益还是不错的。而这就是为什么它能够创造品牌,也就是说当做‘6+1’产业链整合成功之后,就能创造品牌。所以我们不要误解,不是它有品牌,所以创造出它的效益,而是它掌控了整条产业链之后它才会有品牌。”

    基于此,最后郎教授对政府拯救经济给出的建议:

    “我给政府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来考虑救市的钱要如何用在刀刃上。目前我们的制造业似乎很困难,但困难的原因在哪里?比如说浙江、江苏跟广东有很多企业倒闭,生产力水平低当然是其中一个原因。可是我告诉各位,由于它们只重视制造这个环节,所以生产力水平低的问题就很严重,最后利润是负的时候,它们扛不下去,必须倒闭。但是对制造企业来说,如果它掌控了六大物流环节的话,它的生产力自然会提高,就这么简单。

    “所以,通过掌控整个所谓的‘6+1’产业链之后,企业就特别能抗压。而我们所谓产业升级思维就要做改变,不要在‘1’里面继续下工夫,因为的利润率接近于0,要从‘1’进入到‘6’。这个才是产业升级的具体观念。所以我们各级政府在这个萧条的时候,希望能够促成产业转型。在这里,我也希望把政府所谓产业转型更加具体地勾画出来。所谓产业转型不是在制造里面继续下工夫,不是叫去购买更多先进的制造设备。我认为在萧条时候,我们政府更要协助企业进行一种特殊的转型,也就是从过去的‘1’转到‘6+1’的高效整合,才是我们该做的事。

    “只有做成‘6+1’的整合,才能替企业创造可观的利润,而企业赚更多利润之后,它就会给员工更多的薪水,员工拿了薪水之后,他才会去消费买很多东西,然后企业才能赚更多的钱,企业赚更多的钱之后,他才会去做转投资,然后才会有乘数效果。这就是供给创造需求的新思维,而不是简单地要求企业增加产能。”

    各位看到这里算是明白了郎教授所谓整合产业链提高企业利润、以供给创造需求的含义,就是政府帮助企业完成转型,使得企业从以前的主要从事“1”也就是制造产品转变为“6+1”的整合,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六个环节中获取高利润。而企业一旦有了很好的效益,那么员工的工资待遇也就提高了,如果国的企业都如此,那么就是所有劳动者的收入有了保障,老百姓口袋里有了钱去花,那么社会的消费总需求就上去 4e86.quot; 了,这就是以供给(供给就是指厂家)创造需求。需求创造好了之后,下一步,当然是反过来促进生产的发展,消化了过剩的产能,经济就增长了嘛。

    一不小心,就会掉入郎教授的逻辑陷阱里,是否觉得上述的拯救中国经济的办法很靠谱?那我来证明给各位看,一点也不靠谱。

    首先,在本书第五章中已经指出“6+1”产业链理论本身就是个谬误,完颠倒了因果。“6”本身根本不创造大的价值,而只有跟品牌结合在一起,它才会创造那样的价值。道理很简单,芭比娃娃卖10美元,压根就不是因为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六个环节的缘故,那是什么缘故?很简单,就因为它是芭比娃娃!这个品牌的东西就值这么多钱,只要生产出来贴上这个标签,就是10美元的价格,没得商量。至于六个环节的经手者赚到的钱,那纯粹是芭比娃娃的品牌所有者付给他们的劳务费。同样的产品、同;rk99lib?;/rk样的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如果贴上的不是芭比娃娃的标签,而是贴上了“沙比娃娃”的标签,那就是完不可能卖到10美元,卖10元人民币差不多。

    其次,退一万步来说,即便的确可以通过整合产业链的办法使得企业提高利润,但这个微观的东西并不可能推广到宏观层面。什么意思呢?很简单,中国经济危机的根源是出口锐减,是产品的总需求降低了,从整个中国而言,只要没办法使得这个总需求上升,中国的宏观经济就不会好转,中国的大量中小企业就一定仍然面临困境。

    打个比方吧,比如一个国家总共只有一池子水,国总共10个人去均分这些水,结果有时候洗澡水不够用。这时郎教授给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他对其中的一个人说,去练习武术,增强自身“竞争力”,就可以抢更多的水。这个人这样做了,果然使自己的水够用了。然后郎教授欣喜若狂,他把这个推广到宏观层面,他想啊,如果国的10个人都练武术去争水,岂不是国人都有足够的水使用了。各位肯定一看就知道这是荒谬的嘛,水的总量没有变,一个人多抢了水,就有人的水减少了,怎么可能在宏观上把部人的水问题解决了。

    整合产业链提高了一部分企业的市场份额,一定就有另一部分企业的市场份额被挤掉,因为总量是一定的。所以无论怎么整合,只能使得一部分企业利润增加,而另一部分企业则一定会更加艰难,社会的总需求不会有任何改变。根本不可能使得大部分企业都因为整合而提高了利润,然后工人收入提高,再从宏观上拉动内需,也就是“以供给创造需求”根本不可能成立。

    中国面临的经济困境郎教授其实是知道的,那就是出口产品锐减。只要海外的需求没上来,国内无论怎么折腾,也就是互相之间争抢国内的市场份额。这样的争抢不可能产生“以供给创造需求”而扩大内需的好结果,因为一些企业效益好了结果必然是另一些企业效益更差或者倒闭,因为国内总的市场份额在短期内是固定的。要真扩大内需,绝不可能是靠整合产业链,而只;tt..t能是靠藏富于民、社会保障、信贷消费等(第四节将继续谈扩大内需的问题)。

    增强中国企业的竞;u.99lib?;/u争力只有在一种情况下能在宏观上改观中国经济大局,那就是中国的企业能走出去打败欧美日韩的品牌,抢占它们的市场份额,但这也绝非仅仅整合产业链就能做到的。

    所以,郎教授“通过产业链整合提高利润、以供给创造需求”的观点纯属伪命题。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如果危机再次来临的话,我们拿什么拯救中国经济?且听下回分解。

    百度搜索 郎咸平说对了吗  或 郎咸平说对了吗 本站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