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屋 > 穿越小说 > 我在华为的日子 > 第二节
    百度搜索 我在华为的日子  或 我在华为的日子 本站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周一的周例会李茂川订了一个半小时的会议室,比往常的例会多了半个小时。董延明还以为是老巩要出席宣布新任PM的人选,结果是李茂川给自己预留了半个小时的煽情时间。

    那天李茂川先把事务交代完毕,然后深情地说:“我昨晚睡不着,翻来覆去都睡不着,两点钟的时候爬起来写了这个东西。”

    他;big;/big打开一个胶片,标题是《V8项目总结暨表彰》。

    胶片第一章是他自己的名字,李茂川——连长,下面是一片空白。

    李茂川诗人般旁白说:“我昨晚想到了南京路上好八连,想到我们这个TEAM,堪称BAR的硬骨头连,想到这里,于是,我就有了灵感……”

    所有人都面面相觑,隐约知道他要干什么,又把握不住,脸上的表情变得复杂了。

    李茂川说:“我是这个硬骨头连的连长,这个毋庸置疑,但我关于自己就没什么说的了,所以就是一片空白。”

    他往下翻,下一页写着:政委——杜贵锋,以及二三十个字的介绍。

    李茂川语带深情地介绍了政委杜贵锋对项目对他个人的支持……

    下一页写着:参谋长——老黄,以及二三十个字的介绍。

    李茂川语带深情地介绍了参谋长老黄对项目对他个人的支持……

    往下是一排长宋江,二排长岳小雄……

    往下是好八连的各个普通战士们,每人都有自己的相应评语,无一例外都被李茂川深情地读了出来。他声音低沉,目光凝重,梭巡在会议室众人的脸上,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读得抑扬顿挫,每一句话都饱含深情,语调忽而高亢忽而哽咽,像战前的演讲,像战后的讣告。一时间会议室里静得好像大家都死掉了一样。

    这不是一个过分的比喻,因为岳小雄在董延明耳边小声说:“我靠,我还是死了算了。”

    说到董延明的评语倒是意味深长令人遐想——潜力无限,听上去很像从前曹贵阳那种皮里阳秋的揶揄,但平日一点就着的董延明,居然没有为这句评语反驳或者讽刺几句,因为李茂川这一番从上到下自内而外的煽情,把董延明震撼得不会思考了。

    会议结束足有半天时间后,大家才恢复思考能力,但对于李茂川这次行为的评价能力,却怎么也恢复不了。李茂川倒是打了鸡血一样兴奋,脚步轻快地穿梭于办公室每个人的座位之间,可惜大家面对他往往都是一脸白痴一样的表情——让他吓的。

    李茂川苦心经营的拉近距离的煽情手段就这么付之东流了,而且还换来了众人鄙夷的眼神——大家都有点怀疑他的智商。

    时过境迁许久之后,董延明再考虑这事情很为李茂川鸣不平。虽然当年在针对李茂川这件事情上,董延明总是走在前列,但他总是要承认李茂川是个老实人、老好人、技术上的牛人、有经验的“老”人。可惜这样的人有个不好的下场的居然不是偶然事件,类似的例子还可以参看老黄的经历。

    他们算是一类人,有能力——这在技术至上的程序员群体里是必须的,有经验——在通讯行业里经验是压过能力的,有领导的赏识——多少次被老巩、老丁口头书面表扬。一般来说,具有上述优秀能力的人就具备了事业上升的条件。当然了,不具备这种能力的人也一样会有上升的空间——比方说领导看走了眼,或者更有能力的都死绝了或跑光了……

    一般情况下,事业上升的时候要做一个选择——是走技术路线做SE,还是要走管理路线就是PL。

    插句题外话,最近几年程序员群体里面一股歪风邪气,或者古怪言论刮得比较厉害,居然众口一词地传诵:做技术没前途,做管理才是王道。

    很多人信誓旦旦地说,做到三十五岁还是技术人员那就没前途了,做下去简直生不如死。若质疑这个结论,多半便会被质问:见过三十五岁还做技术的吗?

    五十岁还做的我都见过!而且都被公司当祖宗供着。

    很多人说,做技术越做越累,管理轻松啊。

    技术越做越累的我没见过,光见过越做越娴熟、举一反三的了(但也不排除有人越做越不熟,到后来举一反一半的)。刘彻天天就是翻翻协议,看看3G委员会又出什么幺蛾子,自己研究点专利。等到公司跟友商打架的时候,他抱着协议跳出来狂吠一通。轻松吗?轻松。羡慕不来,因为人家有了十几年的积累,整个知识架构了然于胸。万丈高楼平地起,再怎么发展也要依据从前的基础,这从前的基础不是一年两年就能掌握的,除了积累之外再无捷径。(不得不提的是,有一类不用积累就能做的工作,确实是年纪越大越做不动,但那类工作一般应该不算在技术工种的范畴。)

    但如我所见,我所见过的管理者们往往级别越高越不轻松。

    哦,就说老巩这个人吧,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工作三百六十天,且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以上,每天都要跟几个人谈心,跟几个人对骂,隔几个月部门就要焦头烂额地出一次事故,通宵几天也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搞不好还被上面的老板威胁要裁掉。

    哦,他级别有点高,那就说高守吧。

    董延明每天工作时间比较长,但高守绝对长过董延明。手下二十来号弟兄,谁出了事情都找他,领导有问题都问他。每周要参加所有正在开发的版本的例会,更不用说部门的例会了。他要安排每个弟兄的考评,经常有打了考评不满意的兄弟闹事。凡是出了个事故,老巩就要揪着他一起研究,想回家休息是没门。

    我一直不理解,说管理轻松的人看到的是什么样的管理人才,莫非真的有的公司里的管理者是把脚跷在桌子上,指挥手下干活的?这种单纯的只需要管理别人的人才,所从事的工作一定是大有前途的。

    老黄和李茂川也不知道是不是受了这种理论的影响,异常执著地坚持着不走技术路线。董延明觉得,他们很可能是被高守、潘安这几个比他们还年轻一点的当权派刺激了。

    另一个比较靠谱的可能是——曹贵阳是打击他们的罪魁祸首。

    显然老黄他们这种人是不太瞧得上曹贵阳的,觉得这个技术上一塌糊涂的、只会拍老巩马屁的家伙也能混上PL,居然还能混得风生水起,那我这么强悍的人要做的话,最少也好过他吧。

    但现实却给了他们一巴掌,曹贵阳带的项目都中规中矩地通过完成了,老黄的V7、李茂川的V8却都在开发过程中就呈现出一片兵荒马乱的混沌景象。

    两;a href=quot;;a href=quot;quot; target=quot;_bnkquot;;/aquot; target=quot;_bnkquot;相;/a对比,若是领导相信谁。;s藏书网;/s

    可以说是运气,老黄和李茂川都遇到了PM真空的情况,而且他们的项目都是大项目,V7足有二十多人,V8更夸张足有三五十号人。曹贵阳的项目都是小项目,几个人,顶多十几个,周期短特性少,容易管理。

    但大多数时间内,不得不承认,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毕竟能被外人看到的仅仅是结果,过程……留给自己将来写回忆录吧。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看身边的某某人干了什么事,自己不平,因为这个人还不如自己,甚至大放厥词说,我要是也干那件事情,我肯定就如何如何。那是不对的,因为不管看得到那个人多么不如,他也总有不了解的那一面,就算面面都不如,那运气也比好。换句话说就是,在做同一件事的前提下,怎么保证在运气上能胜过他呢。

    所以把什么什么都推给运气的兄弟省省吧,承认了运气就是承认了天意,就是承认了自己的失败。

    李茂川成功地用这件排座次的煽情表扬向大家证明了智商高不代表情商高、技术;figure九九藏书;/figure好不代表处事好,很快在这件事情上,大家对他的看法达成共识。之后他再也没有什么大动作,大概他也很灰心——明明这么好的点子,怎么所有人都不买账呢?

    他继续辛苦地加班,尽责地督促,力地安排工作,恪尽职守一丝不苟。

    V8一晃就到了CODE阶段,分配任务时依旧是哭爹喊娘的,尤其是分了小组后,每个小组长为了自己组不至于拖尾被老巩痛骂(之前宋江就被老巩三姑四姨二大爷地骂过一顿),也拼命地为自己组减负。

    李茂川也算狠人,也不争辩什么。说任务多困难大,好,那说哪一部分做不完,我来做!

    结果一会工夫,他接了两万多行CODE,他问,还有吗?大家都说没有了。

    他自己留下一万两千行,剩下每个小组长分派了两千行,大家也没再提过异议。董延明为自己的部分估了六千行代码量,岳小雄因为是组长多了两千行,但还是比李茂川的C;bdi;/bdiODE量少了不少。

    值得一提的是,V8项目完工后,开发阶段的生产率达到上百行,李茂川的生产率更是一般人的二倍。而一个成熟的软件开发模式里面,开发阶段的生产率平均值也就几十行(注意,是开发阶段,不是流程,这中间还是有差别的)!

    换句话说吧,代码生产率高过平;sa;/sa均值的部分只能以两种方式完成——敷衍或者加班。

    李茂川终于用这种偏执的自虐搞定了所有人。

    百度搜索 我在华为的日子  或 我在华为的日子 本站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