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屋 > 穿越小说 > 我在华为的日子 > 第三节
    百度搜索 我在华为的日子  或 我在华为的日子 本站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董延明是个对生活充满幻想的人,他会给自己生活里的某一天或某一个阶段臆想成一个人生转折点。这些点泾渭分明地标示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在他想象中,那些点之后的生活无比美好。就好像他高中时,盼望着结束高考之后的大学生活,似乎那里就是避世的乐土。大学又盼望赶紧毕业之后进入工作单位,仿佛那里是自由的天堂。尽管现实中的遭遇总是事与愿违,但是他仍每次都要乐此不疲地热望那一天早日到达,而且热望的同时还伴随着地狱中仰望天堂的YY。

    答辩日就是那些臆想的转折点之一,而且想象中答辩的过程应该犹如琼浆玉露甘之如饴,但真的度过了却如白开水一样平淡。答辩就好像一出正戏前的开场锣声一样,紧锣密鼓地提醒人们注意正戏开场了,尽管于整部大戏的质量关系不大,却无法跳过。

    答辩之后,董延明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总算有了弹性工作时间,上班时间放宽到十点钟。这也不是说员工每天的工作时间减少了一个小时,只是允许早上晚一个小时到,不过要通过晚上加班来补足这晚到的一个小时。公司每月会根据员工一个月的总工时平均到每天来计算每天工时,如果每天平均工时不足八小时……那很显然说明的工作时间有问题了。

    这时小成散播谣言说部门每月会有工时排名,拍在最后面的要被打D,如果连续几个月都排最后面,就说明工作态度有问题,就要被末位淘汰。

    董延明很愤怒这样的规定,晚上加班时私底下去问高守。高守是个很有趣的领导,表面上冠冕堂皇,满口大道理“公司的资源二十四小时只能用于工作用途”,私底下却非常愿意以个人的;figure99lib.;/figure身份与人推心置腹。他跟董延明说,这都是过时情报了,从前确实有过,但是已经废除有一段时间。他同时也嘱咐董延明,弹性之后对自己的时间一定要把握好,如果平均工时真的少于八小时,最起码是说明工作时间都不饱和,具体后果他也说不准会怎么样,但是肯定不是好事。

    董延明听了高守的透底就放心了,不过这个弹性工作制对他意义也不算大,因为V7忙得太凶了,每天的工作时间总是不够,实在也没有时间给他弹。他和方志久累死累活把SRS写完;abbr.99lib.;/abbr,战战兢兢地发出去评审,却很意外地收到了寥寥几条意见。董延明以为是这个文档的质量高,窃喜,殊不知大多数参与评审的人对SRS的程度要大大低于规格文档,原因是规格是开发的基础,只要基础打正了,沿着规格的方向写总不至于出什么大问题。

    可惜,董大侠的基础根本没打正……

    SRS阶段还要完成STC文档,即系统测试用例的写作,测试用例要求条件覆盖所有涉及到的修改点。董延明和方志久大眼瞪小眼,完不知道该怎么覆盖。董延明找老黄诉苦说,他们俩对于BAR产品的实际应用和操作完不了解,也就是说,他们知道这个特性是干什么的,但是实际中操作的步骤和条件是一;bdo99lib?;/bdo点也不知道,因此没有办法来实现条件覆盖。老黄深表同情,但是又表示没有办法,建议他找自己的导师来帮忙。

    董延明觉得黄大仙这种意见根本就是扯淡,潘安找不到人,找到了也没有时间让他教几天,而且黄大仙的项目计划,STC的写作时间只有三天,还没学会就要结束了。

    当初黄大仙的这个项目计划出台的时候,高守就在自己资源组的例会上说这个计划不行。STC只有三天,UTC只有五天,CODE阶段却有七天!这种安排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写测试用例的时候大家都敷衍了事,CODE阶段却能闲一半时间,因为一般来说流程每天三十行的生产率,到了CODE阶段因为前期SRS和LLD③文档已经将思路都准备好了,所以这个阶段的生产率会达到每天五百行,也不排除有一些编码解码的代码太过雷同导致生产率狂飙,就好像乔帮主一天写过五千行;a href=quot;;a href=quot;quot; target=quot;_bnkquot;;/aquot; target=quot;_bnkquot;代;/a码。而且等到后来ST和UT阶段,开发人员会发现之前写好的STC和UTC完不可用,结果就是重写CASE或者马马虎虎地结束测试阶段,真正的后果是时间点越界、产品质量下降。;cite;/cite

    高守也只在自己资源组里说过,对外没有提过。

    董延明建议黄大仙给自己派一个老员工,熟悉BAR产品的,否则后面LLD阶段要写伪码,董延明和方志久在不熟悉代码的情况下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黄大仙开解董大侠说:“做人要有弹性韧性,其实工作这回事就是在不断地面对问题,不能总希望着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种情况。我还想们都懒驴上磨,我不用挨个去管,行吗?”

    董延明想想觉得有道理,也知道说也没用,就没话说了。华为的文化一向提倡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主动解决问题,不是等领导解决好了再做。老巩从前说过,以前华为还很小的时候,南美没有客户,也没有针对当地的市场人员,那怎么办,难道招募员工再培养一段时间?那恐怕麻辣烫都凉了。老板一挥手,把一个产品研发团队连根拔起,扔到南美去做市场。开始是一穷二白一无所有,结果乱拳打死老师傅,硬是杀出一条血路。这种才是在华为内部受人尊重的好汉,不是领导都给安排好了、等去做的那种少爷。同时这种剽悍的作风也赢得了业界的恐惧。

    黄大仙接着说:“不会就学,谁天生就会?不给压力,一辈子也学不会,别有点压力就叫唤个没完。”

    董大侠想辩解说,这不是有点压力,可又懒得分辩,只叹了口气。黄大仙以为董延明认同了,便拍着他肩膀,学着老巩的口气,语无伦次地说:“小董啊,不错嘛,这个STC要更快完成,同时要保障缺陷率,不过成长得还是很好嘛。等下一个LLD的速度一样要加快,要尽快成为专家!”

    董延明觉得黄大仙逼人太甚,有些气急败坏,语气也不是刚开始那么恭敬了:“大佬,我跟方志久都快脱层皮了,还让;dfn?99lib?;/dfn我赶快,我们俩好几个星期都没在九点钟之前回过家了,今年的NBA快完了我现在都不知道东西部排名呢。”

    黄大仙点点头说:“没关系,大家也都不知道呢。”说完又自己哈哈大笑。老黄太喜欢说冷笑话,每次都让董延明冷得受不了,上次1和0的还没搞懂呢。

    董延明回去和方志久商量怎么写STC,俩人都一筹莫展。最后还是找了高守,高守说,STC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后期软件质量,建议他们就算延期也要写好,就算老黄给他们压力也要顶住。董延明和方志久有了自己的领导支持马上就有底气了,他们找方志久的导师宋江来指导,想多花点时间先弄明白BAR产品,然后再开始写STC。结果宋江简单给他们培训了一下,就跟他们说:“这东西糊弄糊弄就行了,谁ST阶段会按照STC来测啊,我干了这么久了,最知道了!没用,形式主义。”说完又补充一句,“们写吧,到后来做ST是不是们负责都说不定呢!”

    刚入部门培训CMM流程的时候,那可是非常强调各个阶段包括STC的重要性的,可听宋江这么说,董延明和方志久弄糊涂了,究竟类似STC阶段这种有用没有?难道只是用来糊弄人的形式?俩人接触CMM时日太短,不好下结论流程究竟是糊弄人还是帮助人的。俩人能判断的仅仅是,高守的说法会让自己很累,宋江的主意会让自己很轻松,这样一量化俩人就知道该如何选择了。

    百度搜索 我在华为的日子  或 我在华为的日子 本站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