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屋 > 穿越小说 > 一路走来一路读 > 将军归葬之地——访弗吉尼亚的一个小镇莱克辛顿
    百度搜索 一路走来一路读  或 一路走来一路读 本站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

    弗吉尼亚州的莱克辛顿是一个小山镇,在如诗如画的蓝岭山脉西麓,81号州际公路就在附近穿过。那年新春假期,我们从北方下来,是奔着阿波马托克斯去的,想去看那个南北战争停战签字、南军宣布投降的地方。天色太晚了,穿行在黑糊糊的山区公路上,前不着村后不着店。好不容易看到有灯火,赶紧找地方住下,不想刚巧就住在了莱克辛顿,那个我们在历史书本中读到过的地方。

    第二天拂晓,冬日的小镇还没有从沉睡中醒来,我们就来到了静悄悄的街头,等待第一缕朝阳把教堂的尖顶抹亮。小镇中心只有寥寥可数的几个街区,一眼就能看到头。两边的老房子整整齐齐,狭窄的街道还是马车时代的设计,现在只好规定车辆单行,这一条南行,下一条就北行。

    站在街头,不可能不想到一百三十六年前,1865年的春天,小镇上来了一位老军人。老人一头白发一丝不苟,笔挺的白色将军服,一匹白马伴随着他。将军没有带来嘶喊着的兵马,也没有参谋侍从的前呼后拥。他威严而孤独地来到山中这个静悄悄的小镇,无声无息地住进了一栋普通的民房。他就是战败了的南方“邦联”军队总司令——罗伯特·李将军。

    ;di css=quot;ibo terquot;//..pte.picte_345742_1.jpgquot; /

    罗伯特·李将军

    ;h3李将军是一个降将;/h3

    想当年,李将军以出色的成绩从西点军;dfn..;/dfn校毕业后,就在军队中服役。三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中,他转战东西。将军曾在墨西哥战争中为合众国立下战功,在军界有口皆碑。他厌恶奴隶制度,当南北双方为奴隶制问题对立分裂的时候,他早已解放了自己家里的黑奴。他的夫人是华盛顿总统的后代,他热爱他的先辈建立的这个国家,热爱建国之父们的立国理念,反对南方分裂。在南北战争终于爆发的时候,林肯总统曾有意给李将军委以重任,可是李将军说,我永远不会把我的剑指向我的家乡——弗吉尼亚。战争将弗吉尼亚州推向了分离的南方“邦联”。李将军作为一个军人,报效祖国是他的职责,对他来说,祖国就是弗吉尼亚。在国家分裂的时刻,他出于自己一贯的内心道德原则,决定效忠弗吉尼亚,从而成为南方“邦联”军队的总司令,悲剧性地把剑指向了先辈们创建的合众国。

    四年浴血战争,南北双方共损失了六十万热血男儿。南方已是一片废墟。1865年4月,当大地万物在冬寒中开始苏醒的时候,南军将士饥寒交迫,战略上处于劣势。将军又一次面临何去何从的抉择。就在离这儿不远,翻过蓝岭山脉的一个山村阿波马托克斯,李将军向北军总司令格兰特将军签字投降。追随他四年的北弗吉尼亚军团的士兵们,低垂着军旗,在北军队列前走过,放下武器,返回家乡。李将军在同格兰特将 519b.quot; 军谈判的时候,要求联邦政府保护和善待他的士兵。他还要求,允许那些带着马匹牲口来当兵的南方士兵,把他们的牲口带回家,这样他们回家以后,还赶得上当年的春耕,春耕需要牲口。

    部下将士都回家以后,李将军却无家可归了。他的家在东边,可是他不能回家。他在联邦首都华盛顿附近;big;/big的阿灵顿山庄,已经被联邦政府没收。一个战败投降的叛军将领,何处可以安身?他策马向西,踏着丛林中去年的落叶,翻过蓝岭山脉,来到了山脉西麓的莱克辛顿。

    选择莱克辛顿这个小山镇,是有道理的。

    在小镇南端的公共墓园里,安息着李将军最得力的战将托马斯·杰克逊将军。杰克逊将军也是西点军校的毕业生,也参加过墨西哥战争。后来他却来到了弗吉尼亚的这个小镇上,因为这个小小的山镇上还有一所军事学校,即著名的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杰克逊在这所学校里担任炮兵教官,以纪律严格、行事刻板闻名。他就住在这个小镇上,每个星期天准时上教堂,因为他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南北战争一爆发,杰克逊就带领军校的学生上了前线。在南北战争的第一场战斗马那萨战役中,杰克逊以骁勇顽强赢得了“石墙”的外号。从此以后,“石墙”杰克逊就是南军的骄傲。一直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南方的民众中仍然没有人不知道“石墙”杰克逊。

    ;di css=quot;ibo terquot;//..pte.picte_345742_2.jpgquot; /

    “石墙”杰克逊将军

    “石墙”杰克逊是李将军的臂膀。那个时代的战争,正处于从冷兵器到热兵器的转换期,军队的联络手段还十分原始,没有电话和电报。部队的调动和布局,一方面要隐蔽自己、迷惑敌军,另一方面要和友军配合,进退有序。很多时候,作战意图及友军之间的随机应变、配合进退,根本无法借助原始的通讯,而只能依赖;s..;/s于指挥官的直觉和判断,依靠指挥官们之间的心灵相通。在这方面,杰克逊将军和他的统帅李将军配合得出神入化,留下了神话般的传说。

    1863年5月,杰克逊在前线中了流弹,伤及左臂。那时的医学也很原始,战场上缺乏有效的消毒手段,更没有抗生素,我们在博物馆里经常看到的外科器具,令人联想起木工的家什。杰克逊的伤势恶化,截肢以后并发肺炎,八天后去世。士兵们把杰克逊将军送回了莱克辛顿,安葬在小镇的公共墓园里。李将军闻讯,写下了他的心头之痛:“他失去了左臂,我失去了右臂!”

    ;di css=quot;ibo terquot;//..pte.picte_345742_3.jpgquot; /

    莱克辛顿公园公墓

    我们在晨曦中慢慢走到了莱克辛顿墓园,它就在镇南头的马路边上,齐腰高的铁栅栏围着一大片墓地。铁门开着,有一块小小的牌子,写着:“莱克辛顿公共墓园,‘石墙’杰克逊纪念墓地,开放时间:从拂晓到黄昏。”杰克逊将军的墓地上,有将军扶剑挺立的雕像。墓园里,除了一代代莱克辛顿平民的墓,还有一百四十四位南军老兵安葬在这儿。

    ;di css=quot;ibo terquot;//..pte.picte_345742_4.jpgquot; /

    杰克逊将军扶剑而立的雕像

    有多少个清晨,多少个黄昏,李将军曾走过莱克辛顿狭窄的老街,站在杰克逊将军的墓前,深深地低下他的头。在今天南方仍流传着一个传说。说有一次,在激战的战场上,败退的士兵拖着阵亡者的尸体、搀扶着奄奄一息的伤者,气急败坏地向李将军报告前线失利的消息。将军对着躺在地上的死者,低头说:“都是我的错!”这个传说难以考证其真假,但是南方人都相信是真的,相信世界上只有这一个将军,到了这样的时刻还会如此说。

    李将军来到莱克辛顿时,战场上的硝烟正在消散,南方还是一片焦土,李将军面对战死疆场的战友,面对地下的一百四十四个南军老兵,他会说什么呢?

    他一定会问他的将士们,我们四年的浴血战斗,南方民众四年的苦难牺牲,值得吗?当初,我们应不应该为南方的独立而战?他还一定会问,我命令将士们放下武器,向联邦军队投降,做得对不对?们,曾经和我一起战斗,直到战死在战场上,们是不是理解我、原谅我?将来的南方人,我们的子孙后代,会理解我原谅我吗?我这个降将,会不会被子孙所唾弃,被后代引以为耻?

    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离开杰克逊将军墓,又一次穿过小镇,来到镇北头的弗吉尼亚军事学院。新春假期,军事学院是一所空校,一个人影也没看到。大操场四周的建筑物,一律灰绿色,没有丝毫装饰,显出军校的冷峻。冷峻的建筑物却都大门洞开,只在门边立了一个小小的告示牌:“访客免进。”真要进去了,谁来管?我们站在空无一人的大操场上,抚摸着南北战争留下的大炮,又一次面对威风凛凛的杰克逊将军塑像。在这宁静的清晨,特别容易体会到:享受了一百多年和平的今日美国人,一定是理解李将军的,他们理解李将军在1865年4月下令投降时,胸中重如千钧的道德担当。

    ;h3千钧一念;/h3

    南北战争后期,南北实力的差距越来越明显,南军败局渐明。这时候,林肯总统和他的将领们最担心的,是南军虽然在军事上失利,南方人的战斗意志仍在,他们担心南方将做出战略上的转变,把军队化整为零,隐入南方广袤的山林,展开游击战。

    南方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转入游击战几乎是顺理成章的选择。山不转水转,东方不亮西方亮,南方地广林深,有的是回旋余地。一旦南军分散转入民间,和拥有武器的民众合为一体,为保卫家园而战,那么,不经过旷日持久的战争,不打到双方鲜血浸透南方的土壤,打到精疲力竭两败俱伤,北军要在南方的土地上彻底征服南方,是难以想象的。

    这时候的南方“邦联”政府已经看到了这种前景,也做了这一战略转变的精神准备。林肯总统和北军也看到了这一点。北军认为,唯一的办法是摧毁南方人的战斗意志。为此,北军的谢尔曼将军在占领亚特兰大以后,下令焚烧这一南方重镇,并且在向海边挺进的路上,下令一路焚烧所有民房,一直烧到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载入史册的“谢尔曼大火”,已经没有什么军事战略和战术上的意义,纯粹是军队为了打垮对方的反抗意志而转向对平民的恫吓。与此同时,在被北军占领的南方城镇里,出现了南方民众对北军的攻击和骚扰。亦兵亦民、兵民不分的游击战已经初现端倪。受到攻击骚扰的北军,做出的反应必然是加倍的报复和反击,也不再顾忌对方是不是穿制服的军人。就这样,四年南北战争到最后的时刻,第一次出现了军队对平民的杀戮。这种情况一旦失控,伤及无辜将不可避免,战争的伦理将直线下滑。

    1865年那春寒料峭的日子里,处于北军强劲攻势下的李将军,面临的就是这样的抉择。如果不转入山林,那么还有什么路可走?他手下的参谋们,催促他们的司令下令军队转入山林,展开长期游击战,直到把北军拖垮。一百三十多年前的那个春天,如果李将军发出了这个命令,那么,“人民战争”这一法宝,就会提早几十年出现在美国南方这片土地上。

    李将军曾经是合众国军队数得上的出色将军。他不是一个缺乏战斗意志的人。可是,对于李将军来说,军人是一个崇高的称呼,战争必须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事业。在是否做出游击战的战略抉择之际,李将军内心有一个不可逾越的道德障碍:游击战的战略,将打破军人和平民在战争中的角色区别,不可避免地出现军人对平民的战争暴力,这是平民遭受最大死亡、伤害、疾病、饥馑的战争形式。战争的剑会降临到老人、妇女、儿童甚至婴孩的头上,那将是这块土地上从来没有过的最悲惨最苦难的战争。这种伤害到平民的残酷和苦难,将在所有的人中间——不分军人和平民,积累仇怨和报复,将造成整个民族的道德滑坡,正义将离开这个民族。这是一种民族灾难,无人能幸免。

    采用这样的战略,南方有可能避免失败的命运,却会迫使的敌人把剑指向无辜的平民,这超出了李将军这样的老派军人的道德底线,是将军不能接受的。

    李将军面前只有一条路了:交出他的剑,向格兰特将军投降。这就是1865年4月李将军所面对的命运。对于李将军,投降是什么分量,无人能够想象。对于他来说,做出这一抉择的时候,个人生死已微不足道。自古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一旦投降,他作为叛乱首领的身份就将盖棺论定。当他前去会见北军格兰特将军的时候,他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否会作为叛国者而被吊死在绞刑架上。不止一个现场目击者后来记载说,当李将军在投降协议上签字后,向对手格兰特将军告辞,将离开阿波马托克斯那栋二层砖房的时候,他的坐骑、那匹陪伴他多年的名叫“旅行者”的白马,突然表现得暴躁不安,嘶叫着原地打转,不愿让将军上马。连战马也知道投降的屈辱。将军威严地轻声喝令:“安静!安静!”待到白马安静下来,李将军手扶马鞍,突然长叹一声。这一声叹,令场所有的人肃然!

    李将军的投降,标志着美国走出了内战的炼狱。林肯总统得知这一消息,立即在白宫庆祝南北战争的胜利,他要乐队演奏南方的歌曲,他说,南方人又是我们的兄弟了。

    就这样,由于李将军的勇气,美国南方躲过了一场灾难。看看以往的人类历史,到了战争后期,战胜一方无不使用过度的暴力,滥开杀戒、滥杀平民,用鲜血和死亡来粉碎对方残存的战斗意志,再用杀戮和恐怖来维持胜利。几乎所有的内战,都会滑向军人对平民、平民对军人、平民对平民的混战。仇怨和愤怒,拌和着血污一层层地渗入大地。经历过一场内战的国家,要多少年才能将血污冲洗干净,才能把仇怨化解?人类自相残杀的血腥,无不化成不祥的怨恨阴云,笼罩在被战争摧残的民族头上,要多少年才能够消散?美国的南北战争却是一个特例。它结束得突然、平静、尊严。今日的美国人,回首一百多年前的那个春天,怎能不深深庆幸,上帝给了他们一个李将军!

    不幸的是,李将军投降仅仅五天,林肯总统被刺杀。当时的副总统安德鲁·约翰逊接替了总统的位置。他坚定地推行林肯生前对南方的战后温和政策。南方参加过叛军和叛乱政府的人,只要在联邦政府印发的一纸宽恕请求上签字,获得政府的赦免令,就一概既往不咎,还能够继续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享有一切公民权利。

    ;di css=quot;ibo terquot;//..pte.picte_345742_5.jpgquot; /

    美国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

    ;di css=quot;ibo terquot;//..pte.picte_345742_6.jpgquot; /

    林肯被刺身亡后接任总统的安德鲁·约翰逊

    可是,很多战败的南方人还是不愿意向联邦政府请求宽恕,自尊使他们被排斥在战后正常生活之外。李将军知道,南方人仍然注视着他。明知自己是最不可能得到政府赦免的叛乱首领,为了让这个国家能顺利越过这条由战争划出的鸿沟,李将军带头向联邦政府申请宽恕。国会的强硬派反对约翰逊总统的温和政策,南北关系进入紧张而不和睦的“重建时期”。有了林肯总统处理战后问题的思路,几乎所有南方人都得到了政府的赦免,南方的代表又重新进入美国国会。在许多国家发生过的战后报复,没有在这里发生。但是,由于强硬派的坚持,李将军本人却至死也没有获得赦免。他就在莱克辛顿隐居,默默咽下一个战败的降将的耻辱。

    ;h3将军的回归;/h3

    我们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出来,几分钟以后,走进了一所大学。这时候,太阳已经高高地升起来了,;sa.99lib?;/sa老橡树们的遒干劲枝把影子长长地印在大草坪上。一幢幢大楼和古典形式的柱子,也沐浴在冬天金黄色的阳光里,透出了一份温暖和轻松。这是一所规模不大的私立大学,却和小镇的历史一样长,而且以美国历史上两位伟人的名字作为标志。这就是华盛顿—李大学(Washington and Lee Uy)。

    美国独立以前,这儿原来有一所苏格兰和爱尔兰移民办的学校,在独立战争中毁于战火。独立以后,弗吉尼亚州议会于1782年正式通过立法,授权在莱克辛顿办一所私立学校,叫自由宫学院(Liberty Hall Acade)。就在我们脚下这俯瞰小镇的高坡上,学校建起了第一幢大理石的楼房。

    1796年,美国的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在两届任期结束后,坚决拒绝竞选连任,回归平民。那个时代的联邦政府官员还是没有薪金的职位,华盛顿从担任大陆军队司令开始就没有拿过一分钱报酬,二十年下来,已是两袖清风。为了感谢他对美国的无偿服务,家乡的詹姆斯河运公司决定,赠送一批股票给华盛顿,价值五万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大的财产。

    ;di css=quot;ibo terquot;//..pte.picte_345742_7.jpgquot; /

    美国第一任总统乔治·华盛顿

    华盛顿并不是一个很富有的人。他没有受过完整的学校教育,十几岁就工作,担任土地丈量员,用赚来的薪水买下一些那个时代很廉价的土地。但是北美人少地多,土地的收益十分有限。当他结束自己的总统生涯时,他需要钱来维持晚年的生活。这就是詹姆斯河运公司赠送股票的原因。

    但是,华盛顿却在这合法的赠礼面前犹豫再三。他去征求托马斯·杰弗逊的意见。杰弗逊是《独立宣言》的起草者,以后是华盛顿的国务卿,后来还担任过美国的第三任总统,是华盛顿几十年的老友。他们的经济情况也有类似的地方,不同的是华盛顿的生活更朴素一些,而杰弗逊结束公职的时候已经开始负债了。当华盛顿为这份赠礼征求杰弗逊意见的时候,杰弗逊说,这钱虽然合法,但不该拿,因为这事关荣誉。那么,怎么办呢?最好是捐出去,把它捐给公益事业。

    就在这时候,莱克辛顿的学校在财务上陷入困境,面临破产倒闭的局面。华盛顿把这笔詹姆斯河运公司的股票捐给了学校。这是当时美国私立学校所得到的最大一笔捐款。这笔钱救下了这个学校。两年后,校董会决定把学校改名为华盛顿学院。华盛顿总统在1799年去世以后,受他的名声吸引,当地的富商和银行纷纷向学校捐款,学校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渐渐地扩大,一直到李将军来到莱克辛顿的时候。

    这时的莱克辛顿已经半毁于南北战争后期的一场炮战,弗吉尼亚军事学院被炸成废墟,所幸的是华盛顿学院没有遭到很大的破坏。李将军在此隐居,莱克辛顿民众感到非常骄傲和荣幸。华盛顿学院校董会立即开会,一致决定聘请李将军担任校长。李将军担心自己的叛军司令身份会给学校带来不利,坚辞不允。校董会三顾茅庐,恳求李将军出来主持校政。同时,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聘书送达李将军,甚至有远在欧洲的邀请。李将军看到,战后的南方需要重建,特别需要新一代人认同国家的重新联合。在辞去其他所有聘任以后,他接受了华盛顿学院的邀请,担任校长,直至1870年逝世。几个月后,校董会决定,将学校改名为华盛顿—李大学。

    莱克辛顿的民众在校园里为李将军建了一个小礼拜堂,礼拜堂里有安放将军大理石棺的墓室。李将军生前的校长办公室原封不动地保存到现在。李将军的坐骑,白马“旅行者”,死后也安葬在礼拜堂的院子里。

    ;di css=quot;ibo terquot;//..pte.picte_345742_8.jpgquot; /

    李将军墓室中大理石棺上的雕像

    小小的莱克辛顿,以它独一无二的历史而骄傲。镇上有大大小小好几个博物馆。我们在一个博物馆里看到,小镇莱克辛顿的人说:我们这个地方,是美国最幸运的小镇,因为我们这儿有幸是“将军归葬之地”。离开莱克辛顿的时候,我们不禁感慨,美国真是幸运,在南北战争临近结束的关键时刻,他们有一个以道德为最高准则的李将军。我们更感慨的是,这个国度的人民,竟能以降将李将军为荣。

    百度搜索 一路走来一路读  或 一路走来一路读 本站 即可找到本书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