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书屋 > 穿越小说 > 许世友的最后一战 > 第18章
    在公路两侧、拐弯处、隘口等,利用竹山、树丛、甘蔗地、草丛等,构筑各种真假明暗堡和掩蔽部,以便实施突然而猛烈的伏击、袭击和阻击。在土山区,则根据不同地形,构筑各种类型的支撑点式的环形防御阵地。工事大部分为土木结构的野战工事,也有少量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永久性工事。主要工事有战斗工事、隐蔽工事、保障工事和指挥工事4种。战斗工事包括步枪掩体、机枪掩体、高射机枪掩体、火箭筒掩体、火炮掩体、地堡、堑壕、交通壕、丁字壕、三叉壕等,这些工事大多便于观察、射击、隐蔽、可打可藏。隐蔽工事包括“A”字形掩蔽部、猫耳洞、坑道、地道以及改造的天然山洞等,主要用于防炮击和防空袭击,需要时也用于战斗。“A”字形掩蔽部用于防炮及和防空袭,需要时用于战斗,是越军最常见的一种野战工事,可供一个战斗小组至一个班的人员掩蔽、住宿,内存各种枪支、弹药、干粮和饮水,既便于战斗,也便于生活。保障工事包括弹药室、储藏室、伙房、伤兵掩蔽部等,这些工事通常利用天然岩洞,在无天然岩洞的地方则用人工构筑。指挥工事包括各级指挥所和观察所。

    越军在阵地上构筑的工事数量很多,通常每件火器构筑有3个掩体,一个正式使用,两个备用。每个战斗小组构筑有一个“A”字形掩蔽部。每个连构筑有4~5个观察所。连以上单位构筑有一个正式、两个备用的指挥所,各类工事一般均与堑壕、交通壕连接。

    工事的伪装也十分巧妙,伪装样式很多。如在各工事、阵地、机动道路周围种植木薯、红薯、香蕉及各种经济作物,既能伪装阵地,又可收到经济效益。各阵地除修筑了一些暴露工事迷惑对方外,还在难以发现的树根、竹林、山脚、草丛处,构筑了大量的暗堡和暗火力点。战斗中,往往以暴露的工事火力先开火,吸引火力和注意力,待对方向其发起冲击时,隐蔽的火力点再突然开火。在主要阵地附近,一般构筑有假阵地。在坚守的阵地上,工事也有真有假,真假结合,并注意采取一些佯动手段欺骗对方。

    构筑的工事基本上是上下、内外结合。在山地防御中,通常根据高地大小及高度不同,从山脚至山顶构筑2~4层工事,有的多达6层。各层工事均与堑壕相通,各道堑壕又以交通壕相接。战斗中,多以山腰工事为主,依托山腰、山顶、山脚工事,组成多层火网地带进行抗击。在城镇和重要村庄附近,构筑内外多层工事。如同登火车站、谅山市的大小石山及文庙附近地域,越军以天然洞穴、我援建的大型坑道和法军过去修建的永备工事为骨干,构筑了地道、坑道、并与城镇以外的野战工事相连接。形成内外结合、互为依托、比较坚固的核心防御阵地。

    在普通村庄内,亦多有掩蔽部、各种掩体工事、并以蛇形堑壕和交通壕连接村外阵地。一般情况下,越军和民军仅有少量人员在山顶进行观察和防守,其他人员则在村里进行日常活动。一旦发现情况,便迅速通过交通壕进入村外阵地。

    越军设制的障碍物有爆炸性和非爆炸性两类。爆炸性障碍物以地雷为主。地雷种类繁多,从制作方法上分为制式地雷和土造雷两种;从构造上又分为木壳、铁壳、塑料壳3种。根据其性能及用途则分为绊雷、压发雷、松拉雷、紧拉雷、定向雷和跳雷等,其中以绊雷最多。越军在坚守要点前沿约300米处通常设有数个雷群,雷群纵深4~5米,不同类型的地雷互相交错埋设。非爆炸性障碍物主要有竹签桩、倒刺钉、陷阱、铁丝网、竹篱笆、荆刺、鹿砦、壕沟、断路、石墙等,这些障碍物通常设在边境地区和公路沿线的道路岔口、上下坡、拐弯处、桥梁、涵洞等处以及小路两旁的草丛中。

    在重要阵地前沿,越军设置有多道混合障碍物,纵深100~200米,并与火力配系紧密结合。通常第一道为雷区(有的将地雷设在铁丝网内侧),第二道为铁钉、竹签,第三道为铁丝网。阵地前的铁丝网为一列桩,一般架设在堑壕前40~50米处。

    在火力配系上,注意巧妙设置一兵多用。在重要地段,从前沿至纵深组织了比较严密的火力配系。重要支撑点一般配有火炮、火箭筒、高射机枪、轻重机枪、冲锋枪以及掷弹筒、手榴弹等多种火器。在无空中威胁的情况下,高射火器均打平射。核心阵地通常以85加农炮、37高炮和高射机枪为骨干,配以轻重机枪、冲锋枪构成多层火力网。阵地上人少火器多,配备的兵器超过实有人数,每一小股兵力,多配有各种火器和大量弹药。士兵和民兵大多能使用多种武器,打一种武器换一个地方,使对方难以摸清虚实。有的阵地则预先标定好射界和射距,提前准备好射击诸元,待对方接近前沿阵地时突然开火。

    火器运用上也有许多特点,如:曲射高炮多配置在反斜面上和山顶,直瞄火炮多配置在侧翼,高射机枪、重机枪多配置在制高点侧面,轻机枪、步枪多配置在正面,并根据便于发挥火力的原则,将各种火器相应地配置在山脚、山腰和山顶,形成高低不等、远近不一、正射和侧射结合的多层交叉火力网。迫击炮和高射机枪

    平射控制暴露的或遮蔽的主要通道、谷地和便于接近的地形,掷弹筒控制冲锋枪有效射程和手榴弹有效投掷距离外的中间地带。火炮多采取分散配置,集团射击。预备发射阵地较多,火炮机动转移较快,炮兵观察靠前并与特工及侦察人员结合。反坦克火器通常以小组配置,利用公路拐弯处、山隘、山洞、房屋和甘蔗地构筑隐蔽发射点,发射距离一般为十几至几十米,打了就跑。

    越军的战术特点

    越军的战术狡诈多变。对于重要方向上的要点,越军主要采取坚守防御的打法,依托工事,依靠火力,正面阻击,节节抗击。当对方炮火准备时,越军除留少数人员观察外,其余人员藏入洞内或掩蔽工事内保存实力,当对方发起冲击,向其阵地前沿逼近时,各种火器立即开火。当地形对其有利而不便于隐蔽时,往往将攻击分队放到百米甚至几十米处才以突然、猛烈的活力射击,以增大对方伤亡。当其一道防线难以守住或被突破后,又退守新的防线抗击进攻。在某些特别重要的防御地段或设防坚固的扼守点,越军往往据险抵抗,死守不退,在实施正面阻击的同时,越军重视不断派出步兵分队迂回到对方侧后,袭击运动中的部队和后方。越军在遇到强敌或遭强大攻势防守失利时,则化整为零,化军为民。有的转移至纵深阵地或其后方指定位置,待机而动,有的上山、进林、钻洞、躲入草丛,利用其险要和熟悉的地形周旋,以冷枪、冷炮袭击对方后续梯队、机关和零星人员,或集中一定兵力、兵器,利用夜晚进行反击。

    充分利用有利地形,广泛实施伏击是越军惯用的战术。越军排以上分队,一般都制定了设伏计划。设伏地点大多选在公路及主要接近路两侧之隘口、上坡、转弯、山谷等险要地形上,预先隐蔽构筑袋形阵地,进行严密伪装。待对方进入伏击圈后,即堵头截尾,在近距离突然开火,给对方造成一定杀伤后迅速撤退,一般是主动出击。设伏兵力多者达一个营,伏击圈范围长达1公里。

    反冲击是越军防御中的一种辅助手段。首道阵地失守,一般不组织实施争夺,但重要阵地失守后,则通常组织班至连兵力在火力掩护下实施反冲击。反击时机一般选择在夜晚或对方立足未稳之际,反冲击前,一般先火力急袭。反冲击时,队形疏散,以低姿呈“S”型跃进。当反击失败回撤时,沿回撤路段设置地雷,以阻追击。

    特工配合,是越军十分重视的一种战术手段。越军吹嘘,特工是一支“高度采用游击战术的特殊部队”,可以执行任何作战任务。

    从抗美战争情况看,越军特工主要用于袭击对方的指挥所、通信枢纽、炮兵阵地、后方设施等目标。执行任务时,兵力、装备“少、精、轻”,一般以连、排、班为单位,特殊情况下才使用团规模的兵力。

    特工分队执行任务时,通常先派出先头侦查小组,实施一至数昼夜的抵近观察或潜入侦察,掌握对方的活动规律,而后制订多种破袭方案,并组织图上或沙盘作业,同时秘密向目标地区附近运送弹药及其它装备。

    在一切准备就绪后,特工便利用黄昏、夜晚、雨雾,以及对方防御间隙或隐蔽地形,潜至目标外围附近隐蔽待机。先头分队秘密排除或穿越障碍后,特工主力以多路、多方向靠近目标。特工分队破袭重要目标时,通常编为突击部分和外围掩护部分。突击部分主要携带炸药、爆破器材对目标实施破袭,外围部分担任阻击打援与设置疑兵。作战时即分工明确,独立作战,又注意密切协同。

    特工打响的时间通常根据地形、天候等情况,选在午夜或拂晓对方疏于戒备之时,若发生意外,则以先打响的分队行动为准。打响后,要求首先能“打到指挥位置”,“中心开花”,多方向、多路穿插、分割,迅速突入目标,以手雷、火箭筒、掷弹筒、冲锋枪打击对方。战斗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15~25分钟。

    越军的弱点

    越军尽管经历了长期的战争,有较丰富的作战经验,反华侵华作战准备有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政治上的腐败堕落,决定了他们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弱点。在战略战术方面,战役指导能力低,缺乏诸兵种协同作战的经验,基本上还处于游击战或运动游击战阶段。